2024过去好长时间了,这一年非常深刻,各种完整的新的经历,观点和认知的碰撞实在难以简单描述,我想总要做些记录和思考,以及整理才合适,但是从哪里开始呢?

作为对自己的生活的记录和思考,那就先从“自己”开始,除了自己还有非常多的细节的点,但是我想,剖析到最深处,总是可以用两个词汇来解释,”因缺有需“,”认知边界“,但是要说清楚一些复杂的观念,至少需要解释这个观念的来源及推理过程、此观念是什么以及这种观念所带来的影响,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将这一年的所有思考都以这样一个逻辑框架梳理一下 ,以更清晰更本质的视角思考问题。

注:以下内容皆是主观观点,有不同意见和理解,欢迎讨论,留下你的看法~

有关自己

印象深刻的是2024唯一看过的一场脱口秀,即付航在喜剧之王总决赛的那一小段,除了各种看似朦胧的比喻讽刺之外,引起关注最多的大概是最后那句”只要勇敢的做自己,总有人会爱你“,对这句话,其实我是不以为然的,首先做自己和别人爱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其次”做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极度飘渺的概念,要讲清楚这个概念,恐怕不得不考虑什么是”自己“,然后才能考虑怎么样的行为算作自己。

从浅处说,自己是内在人格和外在生活习惯的统一,那做自己便是维持已有的现状不改变,坚定习惯与认识,正是所谓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讲法,那只能是一种另类的鸡汤罢了。

稍微深入一下,如果说自己是独特的家庭社会文化环境与独特的基因结合的产物,是否会有一种陷入茧房的盲目感和被塑造的恐惧感,那做自己便是在外界压力之下追求偏好的最大化,从而渐失去独特性,成为社会工具的自己,似乎这样也不值得推崇。

再深处,大概是孙悟空和他对面的一体两心的六耳猕猴,大概是鲁智深的那句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大概是那个不断被经历塑造,不断被改变的自己,原来自己从来不是固定的自己,而是流变的人生,原来做自己就是随心所欲,即心即我。

谈到最后,恐怕脱离不了那个终极之问,自我意识是什么?宗教,弗洛伊德,现代医学,神经网络都在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看似也有好多答案,但至今为止,它依旧是那个飘渺不可及的未解之谜,”自己“还是太复杂了。

我想,做自己大概就是那种半进半出的感觉,不求超脱,又能脱离我执,在具体的生活里,面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权衡时更关注内在价值而非外在实际效用,在如此结构化的社会中不失掉自己作为自己的独特性,即,我是我,所以我会那么选。我想对于遥远的未来,我期待的正是那样一种热忱的理想主义,所以才有那句”愿破我执,愿心大白“。但是在那之前,不该出离,而是融入生活,感受真实的生活以及喜怒哀乐,逃避红尘总不免落于空执。

因缺有需

最初看到这个词应该是在小说”天幕红尘“,在文中是用来描述市场的供求关系,当然这里的缺应该至少有两种,即潜在的更优和实在的需求。这样的逻辑其实很容易解释市场经济中的很多现象,需求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正如塔尔德的观点,模仿先于行动,人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但模仿一旦开始对比也就同步产生,更本质一些,人的幸福感/优越感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我要比别人更好(对比的优越感),由于人本身无法出离于动物性而存在,动物性中的竞争是本质存在的(未出生的那一刻就存在,从几亿精子中脱颖而出,这实际上是写在基因里的),即比别人更强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 ,所以延伸出了诸多情绪,佛家讲的贪和嗔便是其中最明显的。

再回到市场的因缺有需,市场本质是人的市场,研究市场的变化本质需要理解人性。而人有两性,动物性与社会性,动物性又可细化为繁衍与生存两个本质问题(在这里不必讨论生存与繁衍的衍生关系),这也造成了两个方向的本质压抑,暴力之于生存以及性之于繁衍。从这两个方向是可以解释很多心理问题的,弗洛伊德便是从性的视角剖析人的心理,而蒋勋则是从暴力的角度阐释人的某些倾向从何而来,只是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除了动物性之外,人还有强烈的本质的社会性需求,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应该是在具体的社会中的价值感(这或许是社会性动物都有的特征),在具体一些便是”被需要和被认可“,这个观点来自于21年和一位校友兼老乡在图书馆中的讨论,第二个当然还有人类最独特的特征,”爱与被爱“的需求,即精神慰藉。所以在人的两性的范围之内,应当都是符合因缺有需的特征的,求潜在更优和实在需求的追求

对于动物性,我想不必多做阐述,看动物世界足以发现很多相关性,对此问题从进化/基因的角度也可以解释的清楚,在这里详细分析一下人的社会性。

社会中的价值感

要讲清楚什么是价值感,我想至少需要讲明白一下几个问题:

义:价值感是什么?不同情况下的价值感一致吗?

理:价值感来源于什么?如何论证的

影响:价值感影响什么?具体如何做用的?逻辑链条清晰吗?

价值感是什么?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种被需求感,是一种担心不被需要后可能被族群抛弃的恐慌,是独自面对世界的孤独感。是被认可感,是一种对社会性动物中最质朴的利他行为的奖励。但是作为人这样复杂的生物,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这样的解释是否依旧?在今天这样相对原子化的状态之下,人被异化成为工具,年轻人陷入意义贫困的时间节点,尚且需要在各种平台及网络中不断寻求认同,陷入算法为其编织好的茧房中无法自拔,大家希望看到自己相信的东西,更深一点是希望得到认同,希望自己的观点被认可,这就是新技术对价值认同的强化。

如果深究其来源,我想可能需要从进化的角度来阐释,人,身体不算强大的生物最终发展到今天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合作。所以在灵魂深处,人恐惧独自行走,恐惧黑暗和未知,需要用群体的力量对抗未知,而被群体抛弃则大概率意味着死亡。对群体产生依赖,这个是需求感的来源,而认可感则是群体文化对合作行为的奖励和强化,本质是正反馈,想象一下,有没有那么一刻,因为被认可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继续做了下去,因为一句夸赞做了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感到无比开心?

我有一个相对比较极端的观点,即人的意义感除了生存繁衍之外,都不是自己自发得来的,而是逐渐被建构被赋予的,这也和之前关于自己的论述中”人是环境的产物“相关观点对应,而价值感同样也是被建构,被文化、环境、意识形态以及所遇到的人所影响,无所谓好坏的价值评判,建构是个中性的词,正如那句有名的”历史是被建构的“。除了这些,还有自我意识,当然这也是同样是很重要的部分,如果要加上它的话,只能说在意识觉醒之前都是被建构的(不太想碰自我意识也是被建构的这样一个宏大命题,因为容易导向虚无)。

爱与被爱

关于爱与被爱,没有理论,只有观点,我更愿意称其为一种精神食粮。对这个词汇我没有什么解释权,在某种程度上它极其重要,同时它也应当是一生最奢侈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按我来理解,爱一定是对方身上有你意识或潜意识需要的东西,或许是性格特点,或许是行为习惯。但和L君聊起这个话题,他给的逻辑是”相似+欣赏—>喜欢“。 除此之外,有一个另外的思考,即”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平等的,因为本质是利他。但现在很多人追求的恋爱关系本质上不是爱,而是恋,恋的本质是吸引,是相似+欣赏,但爱又不能凭空产生,父母亲人的爱也是基于血缘和陪伴,对于陌生人来讲就更飘渺了,只能先恋后爱。说文解字讲,恋者,慕也。跳过这个阶段去谈爱,确实是不合理的。拿”爱“的行为去追求”恋“的结果,这显然错了,本末倒置了。

本来应该在这里讨论爱的缺与需,但其实没必要了,记录一个逻辑。爱是无私的是利他的,是把自己精神放在更高的地位而将行为放在更低的地位,用这样的心态指导行为,去追求恋爱关系,求爱,本质上是一种“求”,只要有求,便会陷入求能否得到的思考,患得患失,从而陷入不理智的漩涡做出更加抽象的行为,将关系越推越远。

所以应该做的是,将行为和精神放在同一高度,追求等同的恋,而后发展成更深的”爱“。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缺爱的人才会更追求爱,不缺爱的人反而可以追求恋,而利他的爱一旦沾染上了”求“这个字,仰视之行为更甚,自我在这一刻全部消失,独特性没有了,只有下意识地”舔“,便不再有恋的可能。这也就是所谓的,爱都流向了不缺爱的人。另一方面,这也是痛苦之源,越缺爱,越容易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的正反馈,因为他们太憧憬美好的爱了,越缺,越需

按照《亲密关系》的讲法,”认为只要找到对的、完美的伴侣就能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信念对你并无益处“,是的,自我永远是生活的主体部分,但很遗憾,这是理性,这是置身事外的思索,这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理性的,恐怕这只有异形中的仿生人可以,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性,当真正置身事内,所有的理性思考全部崩塌,恐怕这才是真实。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可能是”保有自我“,无论世界如何流转,无论如何与外界建立链接,无论如何置身事内,在蓦然回首的那一刻,能看到自己,别忘了自己。

前面阐述了因缺有需的两种内容,潜在的更优和实在的需求,但我想除此之外,对于对立面的需求也应该拿出来分析,比如很多人往往有着一种叛逆心,父母越要求我做什么,越不愿意去做,有些人表现出来而有些人选择藏起来,但本质上他们的需求是一致的,压抑在潜意识的需求在某一刻爆发的时候难以想象,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因缺有需。

从最小的社会结构——家庭的视角来看,依据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家庭中不同姊妹之间性格迥异的原因,即家庭对人的影响(一个家庭中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通常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个和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观念的逐渐变化有关、具体来讲,第一个孩子享受到的父母初为人父母的爱意通常是最小的孩子享受不到的,但最小的孩子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子女中身体最弱者,地位最强者的状态同样是其他子女享受不不到的),对于一般的多子女家庭来讲,最大的那个孩子无论男女都会享受到最充沛的爱意,但同时他们也不得不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弟妹分享自己之前所独享的爱意,同时为弟弟妹妹考虑,即在同龄人中会更独立习惯于以来自己解决问题而非依靠他人。但是用荣格的讲法,人应该是一个圆融的个体,在潜意识中有相反的需求,他们潜意识中需要他人可以带领而非那么独立,只是被隐藏起来无法自我意识到。同理,对于最年幼的孩子,在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是家庭中最弱小的个体,被保护的同时也被管理,他们在潜意识中需要控制自己不被管理,追求管理他人,从这个视角分析这类人的共性,很多行为是可以得到解释的,哪怕性格行为迥异。这是心理层面的因缺有需,这是这是精神层面的圆融和谐。

当然,心理问题没必要展开阐述,这在精神分析学中有足够多的描述和论证,我想表达的观点是:人受环境的影响巨大,且由于个体的不同对不同的扰动的接受和影响程度不同,所以人百花齐放,但从其成长经历是可以分析个体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某种特质的,虽然没有办法对这些扰动进行量化分析,很难定量分析哪些事件的影响程度,但定性分析对人特质的分析已然足够。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人本身是被环境建构的,但人经历的环境本身也是一个人不可分割的部分,即人是环境,环境本身就是人。简单讲就是,环境缺什么,人就缺什么。

巧合的是,按照这个逻辑分析下来,基本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或许这样的东西的确的是不可被忽视的部分。

认知边界

关于认知边界,这确实是2024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词,最初源于与Y君交流过程中讨论的”信息源问题“。信息塑造认知,这其实是一个断言了,尤其在仿生学的视角下更是如此,输入极大影响输出,而面对今天驳杂的数据世界,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大量信息,但其中恐怕有很多是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所谓优秀的信息源大概是一手的,可供思考的信息,思考越本质,越抽象,能cover的范围就越广,越不容易变。是的,我想这就是凡是都问个为什么的理由,刨根究底去寻求本质,但在短期利益视角下大可不必,因为没有收益。

同龄人郭烁就讲了这样的话,你会潜移默化变成信息想让你变成的人,挺认可他的观点的。这部分是数据问题,信息问题,但影响认知的绝不仅仅只是数据问题,而是思考。古人学富五车也没多少书,但他们对人、社会的理解至今依旧被广泛接受。所以我的观点其实也简单,做一个思考者,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孔子的论语,而是孔子的思考方式,如果孔子出生在今天,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新时代的论语应该是什么模样?

为什么要思考?我的答案是警惕成为时代,行业的一次性消耗品。当技术不断细化,不断变得具体,人早已被系统异化成工具,再加上消费主义的洗脑,在消费中寻求意义,正是那句消费主义就是因消费而错觉自己获得了主义,陷入”消费→工作赚钱→消费→工作赚钱“的无限循环。挺可怕的。

后半年,大量和新的或旧的人进行交流,观点的碰撞总有一种爽感,尤其是发现每个小圈子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信息茧房,每个人都有,世界不仅仅只限于名校,还有大专,以及没在学校的人,而每个人的经历都将成为他独特性的展现,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句话:花费的每一份时间都是有用的。

最初希望从认知框架,思考逻辑,行为策略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的,写到一半,失了兴致,挖个坑吧。但有个断言是可以放在这里的:和优秀的同龄人交流一定程度上可以探寻更本质的内容。

感受

时常问自己,一路走来,自己弄丢了什么。最重要的是,丢掉了向往。

无妨,变成什么样都无可厚非,这不是我的2024,而是2024的我


最后把这一年诌的两首词也放在这儿记录一下。韵书皆为词林正韵。

西江月

采钦定词谱柳永体,双调五十字。

燕雁随心南北,桃梨可嫁春秋。朱门紫绶万兜鍪。玉锁金枷常又。

等把孔方无谓,只言无住心修。何须玉带梦难休。闲住青枫环秀。


江城子-珠江

采苏轼体,双调七十字,五平韵。

珠江畔断髻妨云,负星辰,匿莘莘。芥子众生,须弥寂如昏。夜半影只天地客,零思意,正波粼。

谷围南梦碎微曛,乱前身,忘纯真。屈子白圭,一梦了无痕。莫道心枷皆五蕴,人间事,断痴嗔。


胡诌的两首词,回头一看,尽是嗔恚,满纸悲观。

2024太悲观了,也不顺利,太执着于出离。

2025,就从蓝色的明媚天空开始。

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粉丝一号2025-01-22 20:55

感触颇多,那我也用一句词送给2025吧🥳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 过往事迹不可追,春风晨雾里再去读自己想要的心。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