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motivation?
- • 人性维度:贪?贪心不足,东食西宿。东食西宿: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何以制贪?答曰:以贪制贪
以贪制贪?大贪制小贪
运行下去总会实现不了的贪,
极度挫折之后进入虚无:
1、无所谓
2、不悲不喜
3、超脱肉身,逍遥&慈悲
但事实上,人无法脱离肉体而存在。
容易出现:认识自我-希望改变自我-脱离本体想飞升-回不去身体
- • 生理维度: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多巴胺
为得到多巴胺的奖励,或短或长。
做事情得到奖励(充实快乐),不做事情得到惩罚(虚无困惑)
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强化学习模型奖励函数就是多巴胺血清素。
多巴胺耐受性增强→新尝试
策略改变:好奇主导?好胜主导?好玩主导?
耐受性到最后,无感?古井无波?
返回最本质的动物性,繁衍,对幼体的喜爱,从幼体拿到活力(多巴胺)。
本质是不断寻找新刺激的过程。动物性占主导
- • 社会维度:被建构的动机?
被什么建构?宗教给出的答案,信仰给出的答案
本质?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
结果?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
构建新的集体潜意识?
结构之下,屁股决定脑袋
可选的方向:性别视角,阶级视角,种族视角,文化视角
人不是人,是被操纵的傀儡
本质是否定了自我存在
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生亦非生,死亦非死,无所谓有或没有,不在乎今是昨非,所以自在。
超脱二元视角,不二之法
那么,motivation应该是什么?
答曰:体验
不是贪婪的无底洞,跳出意义的循环,体验当下
人生的甜就像刀尖上的蜜。
分割线
上述讨论过于宏观,三种分类其实并不严谨,相互交叉,譬如对多巴胺的贪欲算不算贪?不够细化。
结合新的知识对上述内容做补充
motivation,即动机,上文讨论的多是意义维度的宏观的抽象的东西,以简单的具体的“学习的动机”举例说明。
换种分类方式,人作为一个个体做一件事也就无非是两种:主动or被动
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追求的是什么?在这里还可以继续分,“功利因素”or“非功利因素”
- • 功利因素显而易见,钱,权,势,这几样东西可以带来物质精神上的愉悦,其内核在于比人过得好(源自对比),可掌控感(驱散个体面对世界的无力),以及单纯的物欲享受
- • 非功利因素大概是一种好奇心(儿童面对世界的好奇,不是多巴胺,是一种本真的探索欲),一种兴趣/乐趣/信仰(其实某种程度上这种兴趣不能简单归结于多巴胺,譬如为信仰而付出一切包括生命的人,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多巴胺理论能解释的)
聊聊好奇心:
很多学龄前的儿童都喜欢问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这其实是好奇心的体现。家长和老师如果善于引导,有助于保持(甚至强化)【好奇心】这个特质;反之,有些家长不善于引导(甚至以粗暴的方式对待)这种“爱提问的行为”,就容易摧毁这个特质,所以成年人很多都不再好奇,自然进步的就慢了。
记得高中为了提升分数去背“标准答案”,即拿着金考卷的答案解析去背诵问题和答案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结构关系。对事情产生好奇的时候询问,总是:不用知道为什么记住就行,这样的答案直到工作还在继续。在这种没有反馈的情况下,好奇心逐渐消亡。
被动学习
这个维度相对简单了,被建设的学习,被要求的学习。高考就是典型,不是说这个制度的问题,而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文化的产物,规定好了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不是想学什么,而是应该学什么。
被动学习是一种潜意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这样的潜意识中。
事实上,不仅仅学习,大多的motivation是被动的,我们往往自以为主动掌握自己,其实不是。
所以能做的是化被动为主动。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