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和新闻作为两种信息传播形式,在理想状态下有着清晰的界限。然而,现实中由于政治、商业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二者的边界往往变得模糊不清。

理想中的新闻与广告

新闻在理想状态下是客观、真实、准确的事实报道,旨在服务公众利益,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并做出理性判断。其核心要素包括:

  • 时效性:报道需反映最新事件。
  • 真实性:内容必须基于事实。
  • 准确性:信息需经过验证,避免误导。

新闻的结构通常固定,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并涵盖新闻六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如何)。其目的是提供无偿的社会公益服务,而非追求商业利益。

广告则是一种劝说性传播形式,旨在推广产品、服务或理念,驱动受众采取行动(如购买或支持)。广告对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较低,往往只注重时效性以抓住市场机会。其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文字、图像或视频,常通过娱乐性或情感化的手法吸引注意力。广告的核心目的是盈利,属于商业行为。

以下是针对此问题对二者不同的讨论结果:

  • 外在要求不同:新闻具有三要素: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而广告则没有要求,最多是对时效性有要求
  • 区分严肃和娱乐或者正式和随意,新闻是正式宣传媒体,广告是非正式的(存疑)
  • 二者目的不同?一个是钱是生意,另一个是无偿的社会公益(需考察新闻的诞生)。
  • 表现形式?新闻格式固定,即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新闻六要素

从表面上看,新闻与广告在目的、形式和要求上泾渭分明:新闻是严肃的公益信息,广告是随意的商业宣传。然而,这种理想化的区分在现实中经不起推敲。

现实中的边界模糊

在实际操作中,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常常因外部因素而模糊。政治倾向、商业利益和媒体生态的变化使得新闻有时更像是“兜售某种群体意识”,而广告则可能披上新闻的外衣。

  • 政治倾向 以美国为例,媒体的政治阵营显著影响其报道内容。自由派媒体如《纽约时报》和CNN在报道中常突出社会平等和气候变化等民主党关注议题,而保守派媒体如福克斯新闻则聚焦移民控制和经济自由等共和党议题。例如,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福克斯新闻被指放大未经证实的选择舞弊传言,而CNN则被批评淡化对拜登不利的报道。这种带有倾向性的报道使新闻更像是在为特定意识形态或党派“背书”,偏离了理想中的客观性,类似于广告的宣传功能。 在国内,媒体直接服务于政治目标。例如,在香港抗议活动中,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报道完全遵循官方叙事,将新闻变成宣传工具。这种情况下,新闻不再是事实的呈现,而是“兜售”国家意志,与广告的劝说本质并无二致。 台湾的媒体虽较自由,但其政治倾向同样明显。TVBS和三立新闻的报道常反映各自支持的党派立场,使新闻带有宣传色彩,削弱了其公益属性。
  • 商业利益 商业压力进一步模糊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许多媒体依赖广告收入生存,为迎合广告商,可能在新闻中夹带软文或赞助内容。例如,假设存在“阿里报”或“腾讯报”,专门报道阿里巴巴或腾讯的正面消息,如“新产品如何改变生活”,这种内容表面上是新闻,实则是为企业服务的广告。这种“披着新闻外衣的广告”在现实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原生广告(native advertising)盛行的数字媒体时代。 社交媒体的兴起加剧了这一趋势。平台算法优先推送吸引眼球的内容,导致耸人听闻或偏颇的信息广泛传播。网红和自媒体在接受赞助后,可能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推广产品,却不明确披露商业关系,使受众难以分辨。
  • 假新闻 “假新闻”的出现进一步复杂化了边界问题。假新闻以新闻形式传播虚假信息,往往服务于政治或商业目的。例如,2020年美国大选中,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关于选举舞弊的谣言,这些信息伪装成新闻,实则是操纵舆论的工具。这种现象表明,新闻的形式可能被滥用为“广告”某种议程的手段。
  • 公众的认知偏差 人们倾向于接受符合自身信念的信息(确认偏误)。倾向性新闻和隐性广告利用这一心理,通过叙事包装迎合受众偏好,使其难以察觉信息的劝说本质。更深层地,这种“内化”的模糊使得公众不再追求真相,而是沉浸于自我强化的信息茧房,新闻与广告的边界在心理层面被消解。

不得不提的自媒体

自媒体是新时代最大的信息源,可谓鱼龙混杂。今天,在探讨广告和新闻的时候不去思考自媒体是不全面的是过时的。

  • 自媒体为新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尤其是在传统媒体未能充分覆盖的领域。如在突发事件中,自媒体可以通过现场视频或目击者叙述快速传播信息,填补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的不足。但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某种程度上自媒体就是最大的谣言来源
  • 自媒体成为广告宣传的新渠道。通过与自媒体合作,广告主利用其影响力和粉丝基础推广产品或服务。广告形式多样,定制广告,植入式广告、赞助内容和产品评测。如何分辨真假?
  • 自媒体博主常常同时扮演新闻报道者和广告宣传者的双重角色。某科技博主在评测电子产品时可能接受品牌赞助并加入正面评价,使观众难以判断内容是客观报道还是商业宣传。这种“披着测评新闻外衣的广告”现象在自媒体中愈发普遍,加剧了边界模糊
  • 自媒体内容通常更具个性化,易引发公众共鸣,但也可能加深认知偏差。平台算法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信息茧房”效应更甚,控制使用者接触符合其偏见的信息。倾向性新闻和隐性广告更容易被接受,公众对二者界限的辨识能力被削弱,使广告与新闻的边界在心理层面更加模糊。

看看今天的小红薯,抖音,微博,B站,哪个不是广告满天飞?而自媒体博主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起号涨粉无所不用其极,朱广权这句话很是贴切“标题一惊一乍,文风浮夸自大,内容不尴不尬,欢迎评论转发……”。擦边游戏,敏感话题更是信手拈来。但不可否认,也有清流。此时此刻,新闻不再是新闻,广告不再是广告,是一种消耗注意力的产品。

总结

广告与新闻在理想状态下泾渭分明,但现实中,政治倾向和商业利益使其边界日益模糊。新闻本应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真相;广告则是橱窗,展示商品。然而,当新闻被用来“兜售群体意识”,或广告伪装成新闻时,二者的区别便名存实亡。

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吗?在自媒体身上可窥一斑,其实自媒体就是二者边界模糊化的产物,新闻可以是广告,广告也可以做成新闻的,内核是服务于博主本身,而新闻和广告的博主本身是谁?显而易见,这就是政治和商业的奇妙魔术造就的后真相时代,真相的地位逐渐被情感和个人信念所取代,客观事实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以为”。

所以,广告和新闻内核一致,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如何正确分辨是新时代下每个人必修的课题。

我想说的,想做的是不陷于媒体带来的狂欢。不溺于宏大叙事。因为它们的本质是服务于他们背后的目标,很显然,这个目标不会是个体的利益。

所以我想做的是回归真实的生活,感受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核心词汇是“体验”

某兄也说:人要充分利用肉体的各种各样的欲望,以健体提神。


以下是美国、中国和台湾的媒体概况(此内容来自grok3):

美国拥有多元化的媒体环境,许多主流媒体在政治立场上有着明显的倾向。以下是几大美国媒体的概况:

  • 自由派媒体(倾向民主党)
  •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被广泛认为是自由派媒体的代表,常在社论中支持民主党候选人。例如,在2020年和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它明确背书民主党候选人,强调进步主义价值观。
  • 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同样属于自由派阵营,倾向于支持民主党。其报道和评论常关注社会正义和自由派议题,在历次选举中多为民主党候选人背书。
  • MSNBC:作为一家有线电视新闻网络,MSNBC以自由派立场著称,其节目主持人和评论员多支持民主党政策。
  • 保守派媒体(倾向共和党)
  • 福克斯新闻 (Fox News):美国保守派媒体的代表,倾向于支持共和党。在2020年大选中,尽管未正式背书特朗普,但其报道和评论明显偏向共和党立场。
  • 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其新闻报道相对中立,但社论版面倾向保守派,支持共和党的经济政策和候选人。
  • Breitbart News:一家极右翼媒体,以强烈的保守派立场著称,坚定支持共和党及其候选人。
  • 相对中立媒体
  • 美联社 (Associated Press, AP):以客观报道著称,尽量避免政治偏见,不直接背书任何党派。
  • 时代杂志 (TIME):虽然有时在社论中表现出轻微的自由派倾向,但整体上力求保持中立,不明确背书特定党派。

这些媒体的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报道内容和公众形象,尤其是在美国两极化的政治环境中。

中国媒体

中国的媒体环境与美国截然不同,其主要媒体由中国共产党(CCP)严格控制,服务于党的宣传目标。以下是几个代表性媒体:

  • 中国媒体集团 (China Media Group):包括中央电视台(CCTV)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接受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传递政策和意识形态的主要工具。
  • 人民日报 (People’s Daily):作为中共的官方报纸,其内容完全与党的立场一致,旨在宣传政策和维护政权稳定。
  • 新华社 (Xinhua News Agency):国家通讯社,负责发布官方新闻,报道内容需经过严格审查,确保符合党的叙事。

在中国,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工具,更是政治宣传的延伸,缺乏独立性和多元化。

台湾媒体

台湾的媒体环境较为自由和多样化,被认为是亚洲最自由的媒体市场之一。然而,许多媒体与政治党派有密切联系:

  • TVBS:倾向于支持国民党(KMT),其报道常反映亲蓝营(泛蓝阵营)的观点。
  • 中天新闻 (CTI):同样被认为偏向国民党,曾因政治立场引发争议。
  • 三立新闻 (SET News):倾向于支持民进党(DPP),报道多反映亲绿营(泛绿阵营)的立场。

台湾媒体的多元化与政治倾向并存,使其报道呈现出强烈的阵营色彩,但整体上仍保持较高的自由度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